《崇文总目》


《崇文总目》

《崇文总目》·十二卷(永乐大典本)
宋王尧臣等奉敕撰,盖以四馆书并合著录者也。宋制:以昭文、史馆、集贤
为三馆。太平兴国三年,於左升龙门东北建崇文院,谓之“三馆新修书院”。端
拱元年,诏分三馆之书万馀卷,别为书库,名曰“秘阁”,以别贮禁中之籍,与
三馆合称四馆。景祐元年闰六月,以三馆及秘阁所藏或谬滥不全,命翰林学士张
观,知制诰李淑、宋祁等看详,定其存废。讹谬者删去,差漏者补写。因诏翰林
学士王尧臣、史馆检讨王洙、馆阁校勘欧阳修等校正条目,讨论撰次,定著三万
六百六十九卷。分类编目,总成六十六卷。於庆历元年十二月己丑上之,赐名曰
《崇文总目》。后神宗改崇文院曰秘书省,徽宗时因改是书曰《秘书总目》。然
自南宋以来,诸书援引,仍谓之《崇文总目》,从其朔也。李焘《续通鉴长编》
云,《崇文总目》六十卷,《麟台故事》亦同。《中兴书目》云六十六卷,江少
虞《事实类苑》则云六十七卷,《文献通考》则云六十四卷,《宋史·艺文志》
则据《中兴书目》作六十六卷。其说参差不一。考原本於每条之下具有论说,逮
南宋时郑樵作《通志》,始谓其文繁无用,绍兴中遂从而去其序释,故晁公武
《读书志》、陈振孙《书录解题》著录皆云一卷。是刊除序释之后,全本已不甚
行。南宋诸家,或不见其原书,故所记卷数各异也。考《汉书·艺文志》本刘歆
《七略》而作,班固已有自注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参考《七录》,互注存佚,亦
沿其例。《唐书》於作者姓名不见纪传者,尚间有注文,以资考核。后来得略见
古书之崖略,实缘於此,不可谓之繁文。郑樵作《通志》二十略,务欲凌跨前人,
而《艺文》一略,非目睹其书则不能详究原委。自揣海滨寒畯,不能窥中秘之全,
无以驾乎其上,遂恶其害己而去之。此宋人忌刻之故智,非出公心。厥后脱脱等
作《宋史·艺文志》,纰漏颠倒,瑕隙百出,於诸史志中最为丛脞。是即高宗误
用樵言,删除序释之流弊也。宋人官私书目,存於今者四家。晁氏、陈氏二目,
诸家藉为考证之资。而尤袤《遂初堂书目》及此书则若存若亡,几希湮灭。是亦
有说无说之明效矣。此本为范钦天一阁所藏,朱彝尊抄而传之,始稍见於世,亦
无序释。彝尊《曝书亭集》有康熙庚辰九月作是书跋,谓欲从《六一居士集》暨
《文献通考》所载,别抄一本以补之。然是时彝尊年七十二矣,竟未能办也。今
以其言考之,其每类之序,见於《欧阳修集》者,只经、史二类及子类之半。马
端临《文献通考》所载论说亦然。晁公武《读书志》、陈振孙《书录解题》皆在
《通考》之前,惟晁公武所见多《通考》一条。陈氏则但见六十六卷之目,题曰
“绍兴改定”者而已。《永乐大典》所引,亦即从晁、陈二家目中采出,无所增
益,已不能复睹其全。然蒐辑排比,尚可得十之三四,是亦较胜於无矣。谨依其
原次,以类补入,厘为一十二卷。其六十六卷之原次,仍注於各类之下。又《续
宋会要》载,大观四年五月,秘书监何志同言:“庆历间,集四库为籍,今案籍
求之,十才六七。宜颁其名类於天下,《总目》之外,别有异书,并借传写。”
绍兴十二年十二月,权发遣盱眙军向子固言:“乞下本省,以《唐艺文志》及
《崇文总目》所阙之书,注阙字於其下,付诸州军,照应搜访”云云。今所传本,
每书之下多注阙字,盖由於此。今亦仍之。王应麟《玉海》称,当时国史,谓
《总目》序录,多所谬误。黄伯思《东观馀论》有校正《崇文总目》十七条。郑
樵《通志·校雠略》则全为攻击此书而作,李焘《长编》亦云《总目》或有相重,
亦有可取而误弃不录者。今观其书,载籍浩繁,牴牾诚所难保。然数千年著作之
目,总汇於斯。百世而下,藉以验存佚、辨真赝、核同异,固不失为册府之骊渊、
艺林之玉圃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