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逸周书》


《逸周书》

《逸周书》·十卷(内府藏本)
旧本题曰《汲冢周书》。考《隋经籍志》、《唐艺文志》,俱称此书以晋太
康二年得於魏安釐王冢中。则汲冢之说,其来已久。然《晋书·武帝纪》及《荀
勖》、《束晳传》,载汲郡人不准所得《竹书》七十五篇,具有篇名,无所谓
《周书》。杜预《春秋集解后序》,载汲冢诸书,亦不列《周书》之目。是《周
书》不出汲冢也。考《汉书·艺文志》先有《周书》七十一篇,今本比班固所纪
惟少一篇。陈振孙《书录解题》,称凡七十篇,《叙》一篇在其末。京口刊本,
始以《序》散入诸篇,则篇数仍七十有一,与《汉志》合。司马迁纪武王克商事,
亦与此书相应。许慎作《说文》,引《周书》“大翰若翚雉”,又引《周书》
“豲有爪而不敢以撅”。马融注《论语》,引《周书·月令》。郑玄注《周
礼》,引《周书·王会》,注《仪礼》,引《周书·以唐以闾》。皆在汲冢前,
知为汉代相传之旧。郭璞注《尔雅》,称《逸周书》。李善《文选注》所引,亦
称《逸周书》。知晋至唐初,旧本尚不题“汲冢”。其相沿称汲冢者,殆以梁任
昉得《竹简漆书》,不能辨识,以示刘显。显识为孔子删书之馀。其时《南史》
未出,流传不审,遂误合《汲冢》、《竹简》为一事,而修《隋志》者误采之耶。
郑元祐作《大戴礼后序》,称《文王官人篇》与《汲冢周书官人解》相出人。
《汲冢书》出於晋太康中,未审何由相似云云。殊失之不考。《文献通考》所引
《李焘跋》及刘克庄《后村诗话》,皆以为汉时本有此书,其后稍隐,赖汲冢竹
简出,乃得复显。是又心知其非而巧为调停之说。惟旧本载嘉定十五年《丁黼跋》,
反覆考证,确以为不出汲冢。斯定论矣。其书载有太子晋事,则当成於灵王以后。
所云文王受命称王,武王、周公私计东伐,俘馘殷遗,暴殄原兽,辇括宝玉,动
至亿万,三发下车,悬纣首太白,又用之南郊,皆古人必无之事。陈振孙以为战
国后人所为,似非无见。然《左转》引《周志》“勇则害上,不登於明堂”。又
引《书》“慎始而敬终,终乃不困”。又引《书》“居安思危”。又称“周作九
刑”。其文皆在今《书》中,则春秋时已有之。特战国以后又辗转附益,故其言
驳杂耳。究厥本始,终为三代之遗文,不可废也。近代所行之本,皆阙《程寤》、
《秦阴》、《九政》、《九开》、《刘法》、《文开》、《保开》、《八繁》、
《箕子》、《耆德》、《月令》十一篇。馀亦文多佚脱。今考《史记·楚世家》
引《周书》“欲起无先”,《主父偃传》引《周书》“安危在出令,存亡在所用”,
《货殖传》引《周书》“农不出则乏其食,工不出则乏其事,商不出则三宝绝,
虞不出则财匮少”;《汉书》引《周书》“无为创首,将受其咎”,又引《周书》
“天子不取,反受其咎”;《唐六典》引《周书》“汤放桀,大会诸侯,取天子
之玺,置天子之座”,今本皆无之。盖皆所佚十一篇之文也。观李焘所跋,已有
脱烂难读之语,则宋本已然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