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洪武正韵》


《洪武正韵》

《洪武正韵》·十六卷(江苏周厚堉家藏本)
明洪武中奉敕撰。时预纂修者为翰林侍讲学士乐韶凤、宋濂、待制王僎、
修撰李淑允、编修朱右、赵埙、朱廉、典簿瞿庄、邹孟达、典籍孙蕡、答禄与权,
预评定者为左御史大夫汪广洋、右御史大夫陈宁、御史中丞刘基、湖广行省参知
政事陶凯。书成於洪武八年,濂奉敕为之序。大旨斥沈约为吴音,一以中原之韵
更正其失。并平、上、去三声各为二十二部,入声为十部。於是古来相传之二百
六部,并为七十有六。其注释一以毛晃《增韵》为稿本,而稍以他书损益之。盖
历代韵书,自是而一大变。考《隋志》载沈约《四声》一卷,《新、旧唐书》皆
不著录,是其书至唐已佚。陆法言《切韵序》作於隋文帝仁寿元年,而其著书则
在开皇初。所述韵书,惟有吕静、夏侯该、阳休之、周思言、李季节、杜台卿六
家,绝不及约。是其书隋时已不行於北方。今以约集诗赋考之上、下平五十七部
之中,以《东》、《冬》、《锺》三部通,《鱼》、《虞》、《模》三部通,
《庚》、《耕》、《清》、《青》四部通,《蒸部》、《登部》各独用,与今韵
分合皆殊。此十二部之仄韵,亦皆相应。他如《八咏》诗押“苇”字入《微韵》,
与《经典释文》陈谢峤读合。《梁大壮舞歌》押“震”字入《真韵》,与《汉书
·叙传》合。《早发定山》诗押“山”字入《先韵》,《君子有所思行》押“轩”
字入《先韵》,与梁武帝、江淹诗合。《冠子祝文》押“化”字入《麻韵》,与
《后汉书·冯衍传》合。与今韵收字亦颇异。濂《序》乃以陆法言以来之韵指为
沈约,其谬殊甚。法言《切韵序》又曰:“昔开皇初,有仪同刘臻等八人,同诣
法言门宿,论及音韵。以今声调既自有别,诸家取捨亦复不同。吴楚则时伤轻
浅,燕赵则多伤重浊。秦陇则去声为入,梁益则平声似去。江东取韵,与河北复
殊。因论南北是非,古今通塞,欲更捃选精切,除削疏缓,萧、颜多所决定。魏
著作谓法言曰:‘向来论难,疑处悉尽,我辈数人,定则定矣。’法言即烛下握
笔略记纲记。”今《广韵》之首,列同定八人姓名,曰刘臻、颜之推、魏渊、卢
思道、李若、萧该、辛德源、薛道衡,则非惟韵不定於吴人,且《序》中“江左
取韵”诸语,已深斥吴音之失,安得复指为吴音?至唐李涪,不加深考,所作
《刊误》,横肆讥评,其诬实甚。濂在明初,号为宿学,不应沿讹踵谬至此。盖
明太祖既欲重造此书,以更古法,如不诬古人以罪,则改之无名。濂亦曲学阿世,
强为舞文耳。然源流本末,古籍昭然,天下后世何可尽掩其目乎?观《广韵·平
声·三锺部》“恭”字下注曰:“陆以恭、蜙、纵等入《冬韵》,非也。”盖
一纽之失,古人业已改定。又《上声·二肿部》“湩”字下注曰:“冬字上声。”
盖《冬部》上声惟此一字,不能立部,附入《肿部》之中,亦必注明,不使相乱。
古人分析不苟,至於如此。濂乃以私臆妄改,悍然不顾,不亦傎乎!李东阳
《怀麓堂诗话》曰:“国初顾禄为宫词,有以为言者,朝廷欲治之。及观其诗集,
乃用《洪武正韵》,遂释之。”此书初出,亟欲行之故也。然终明之世,竟不能
行於天下,则是非之心,终有所不可夺也。又周宾所《识小编》曰“洪武二十三
年,《正韵》颁行已久,上以字义音切,尚多未当,命词臣再校之。学士刘三吾
言:前后韵书惟元国子监生孙吾与所纂《韵会定正》,音韵归一,应可流传。遂
以其书进。上览而善之,更名《洪武通韵》,命刊行焉。今其书不传”云云,是
太祖亦心知其未善矣。其书本不足录,以其为有明一代同文之治,削而不载,则
韵学之沿革不备。犹之记前代典制者,虽其法极为不善,亦必录诸史册,固不能
泯灭其迹,使后世无考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