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九经古义》


《九经古义》

《九经古义》·十六卷(桂林府同知李文藻刊本)
国朝惠栋撰,栋有《周易述》,已著录。是编所解,凡《周易》、《尚书》、
《毛诗》、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公羊》、《穀梁》、
《论语》十经。其《左传》六卷,后更名曰《补注》,刊版别行,故惟存其九。
曰“古义”者,汉儒专门训诂之学,得以考见於今者也。古者漆书竹简,传写为
艰,师弟相传,多由口授,往往同音异字,辗转多岐。又六体孳生,形声渐备,
毫釐辨别,后世乃详。古人字数无多,多相假借。沿流承袭,遂开通用一门。谈
经者不考其源,每以近代之形声究古书之义旨,穿凿附会,多起於斯。故士生唐
宋以后,而操管摛文,动作奇字,则生今反古,是曰乱常。至於读古人之书,则
当先通古人之字,庶明其文句而义理可以渐求。栋作是书,皆蒐采旧文,互相参
证。其中爱博嗜奇,不能割爱者,如《易》之《需卦》,据《归藏》作“溽”,
於《象传》饮食之义固符,於爻词“需泥”、“需沙”则义不相协。《书》之
“曰若稽古”,用郑康成之义,实则训古为天,经典更无佐证。《仪礼·士昏礼》
之“皇舅某子”,申《注》、《疏》、张子、李子之义,驳顾炎武之说,实则
《春秋传》所谓男妇辨姓,乃指婚姻,不指称号。《礼记·檀弓》之“子夏丧明”,
“汉冀州从事郭君碑”作“丧名”,实系假借之字,乃引《尔雅》“目上为名”,
谓名为目珠,实则目珠不在眉目之间。《公羊·隐十一年传》,蔡邕石经以“弑”
为“试”,引《白虎通》证之,已属附会,又引《荀子·议兵篇》“威厉而不试,
刑措而不用”句为证,实则此“试”字又别一意,蔡邕所书,义不缘此。《成二
年传》“是土齐也”,自以何休《注》文为正解,而引《周礼》、《司马法》解
“土”为“杜”,实则尽东其亩,原非杜塞邻国之交通。《论语》之“咏而归”,
据郑康成、王充之说,以“归”为“馈”,实则风雩无馈祭之理。如斯之类,皆
不免曲循古人,失之拘执。又如据《周礼·牛人》谓“任器”字出於经文,不出
子、史,驳宋祁《笔记》之误,则体同说部,与经训无关。引《荀子》、《墨子》
证《学记》之“撞钟”,引《荀子》证秦穆公之能变,引《墨子》证许止不尝药,
引杨方《五经钩沈》证《论语》生知,亦皆牵引旁文,无关训诂,未免为例不纯。
然自此数条以外,大抵元元本本,精核者多。较王应麟《诗考》、郑氏《易注》
诸书,有其过之无不及也。